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每天吃纖維素的多寡與白天打鼾決定發生中風時的嚴重度與機率

資料來源: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570855

原文標題: Dietary Fiber May Predict Stroke Severity and Outcome

纖維素對人體的重要性已知的事實相當多:便秘的預防、大腸癌的預防‥‥等,如今美國中風研究院又發表每天纖維素的多寡可以預知發生中風的嚴重程度。

另篇白天無意是打鼾睡覺的人發生中風的機率高四倍,也是平常中老人養生不可不預防的保健知識。

原文標題:Daytime Sleepines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資料來源: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570858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老年照護包醫方案【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

台灣老人人口(65歲以上)在西元2007年已經超過10%, 整個台灣地區已有229萬以上的老人,如果以全國性普查統計數據ADL失能者一般約佔老人人口的9.7%統計,全台灣地區需要老人長期照護的人數將有24萬5551人.加上健保制度的財務危機,未來5-10年社會上老人的健康,經濟與身心靈的不幸問題將會層出不窮!希望我們大家省思防範.

美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佔總人口的12﹪,而老年醫療的花費約佔全國醫療支出的三分之一。衰弱的老年人口(老老年),特別是85歲以上的老年族群正快速的增長,而他們也­常常合併有多發性和複雜性的慢性疾病。有鑑於急性醫療和長期照護之間通常呈現片段而缺乏有效的整合,在財務上也沒有整合的機制。為了兼顧品質和經濟效益,對於老­年人的健康照護應由一個機構來整合急性醫療和長期照護。
老年照護包醫方案(PACE)就是整合急性醫療和長期照護的方案,收案的對象為符合入住護理之家條件而繼續住在社區中的老年人,提供醫療、復健、社經等全方位的­服務。老年照護包醫方案照顧的重點在於功能的維持和預防疾病的急性惡化,以及預防和治癒急性病況。它是一種長期照護及創新的財務方案,主要的目的是預防不必要的­醫療及護理之家的使用。最早開始而且最大最著名的老年照護包醫方案(PACE)要算是舊金山 On Lock模式,1983年的報告顯示On Lock模式的花費比傳統的論量計酬制要省下15﹪,1986年On Lock模式下的醫療機構每年約有5﹪的利潤。On Lock模式至今約有近500位自願加入且符合資格的老年人,分別由四個醫療機構負責執行。老年照護包醫方案(PACE)推廣至今至少已在全美13個州由25個­機構執行,而且數目仍穩定的成長中。
    Johns Hopkins的老年照護包醫方案地點位於婦幼醫療大樓的一樓,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護士、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娛樂治療師、家庭照顧護佐、營養師、­司機等。提供的服務包括:日間照護、醫療照顧和諮詢、藥物、醫療輔具、復健、專科會診、社工服務、免費接送至日間照護中心、娛樂治療、午餐和點心、個人照顧(洗­澡、括鬍子、洗衣)、在宅服務。服務對象的資格為(必須符合以下所有條件):在醫院附近特定的社區中、65歲以上且符合入住護理之家的等級、同時有Medica­re 和Medicaid資格者、自願加入者。團隊成員每天與這些病患接觸,當發覺病患有異樣時,則交由醫護人員評估及處置。Medicare 和Medicaid每月故定給付一定金額給醫院,病患不必負擔額外費用(包醫制),所以醫院方面如何能在兼顧醫療品質和利潤的情況下執行此包醫方案,照顧的重點­在於功能的維持和預防疾病的急性惡化,以及預防和治癒急性病況,儘量避免住院醫療(因為這是醫療花費最大的地方)。病患住院時也由原老年醫學科醫師負責照顧(除­非手術或入住特殊病房)。

社區安養與健康老化Health ageing and Community ageing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台灣家庭醫學會發行的"基層醫訊"

◎前言

台灣地區由於近年來公共衛生及醫藥的進步,而使死亡率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國人的生育觀念改變,使出生率逐年下降。同時因死亡率下降而平均壽命延長,使人口­結構逐漸邁向高齡化的社會。事實上,民國81年底65歲以上人口已達141萬,佔全人口之6.8%,在西元2007年已經超過10%, 整個台灣地區已有229萬以上的老人,如果以全國性普查統計數據ADL失能者一般約佔老人人口的9.7%統計,全台灣地區需要老人長期照護的人數將有24萬5551人.加上健保制度的財務危機,未來5-10年社會上老人的健康,經濟與身心靈的不幸問題將會層出不窮!希望我們大家省思防範.。根據聯合國之定義,一個國家或社會,­其65歲以上人口佔7%以上就可稱為「高齡化國家或社會」。據推估,台灣地區到民國120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總數達523萬人,也就是就每五人中有一­位是老年人。無疑的,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將成為未來醫藥界的新重心。眾所周知,預防勝於治療,老人預防醫學也將成為未來一個新的重要領域,特別是對基層醫師而言。

◎預防工作的分類(表1)

疾病的自然史可以分為三段五期如表一說明,:第一期是當一個前期狀況或危險因子存在的時候,例如體重過重及很少運動。這時候的預防工作重點就在運動、營養、及正常體重的健康­教育及促進。第二期是疾病已經存在但無症狀,例如子宮頸癌可以藉由子宮頸抹片的篩檢,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第三期是有疾病且有症狀出現,這時候的工作­在減緩或延緩疾病的發展,以及增進或保留剩餘的功能,例如中風的復健。以老年人而言,第三期又可分為兩部份,一為自知有病或有症狀而未求醫,另一則是已求醫。這­一點在老年人特別重要。他們可能因某種原因(例如:行動不便、交通不便、自認老矣或誤認為是自然老化現象)而不求助於醫療。因此,在老人預防工作上需要以「個案­尋找」的方式來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目的。

【表一﹞:三段五級預防工作
image
image

◎促進「健度的老化」 health ageing

老化是身體及生理能力一般性及逐漸性的衰退,這些變化並不會破壞其功能(意即能自我照顧及持續正常活動的能力)。但是,一些疾病卻會破壞其功能,而造成身心的痛­苦。例如,一位80歲老人中風後半身不遂,就會由獨立自主而變成一切依賴他人。
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的調查:美國老人有16%吸菸;12%喝酒;71%坐辦公室(久坐勞心者);20%體重過重;50%不規則地使用安全帶。而台灣地區也有­調查報告顯示,社區裡的老人40.5%很少運動;33.9%抽菸;15.5%喝酒。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或健康行為,都讓他們活在一個易受傷或罹病的危險環境裡。

台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前五名分別為: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糖尿病、意外事故及不良影響),已與美國的情況相似(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癌、大腸直腸癌、意外及跌倒)。而這些原因大部分是可以預防、延後或控制的。有關「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研究報告指出一些保持活力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老人們共有的個人特質,這些特質包括智力的成長、有生產力及創造力、積極的參與社區活動、世代間溝通暢­通、利他主義者、樂觀主義者、有精神信仰及熱愛生命等。

有許多的證據顯示,老人預防醫學是有成本效益的。有一項報告發現6%的保險給付是歸因於危險因子如吸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等的提高,而因此直接造成慢性病的發­生率提高。另一報告則顯示常規性的提供預防照護將使成本降低。

◎老人預防醫學的十項原則:

Kligman提出以下十項原則,供醫師們於預防照護工作時參循.(1)老人預防醫學最主要的目標在預防疾病, 以及維持身體功能的最高水準。(2)預防照護包括一級、二級及三級的預防工作。其中一級預防最具成本效益,且對病患的健康有最顯著的差異。(3)我們必須要分辨老人的自然老化現象,抑或疾病及廢用狀態。(4)越早預防對身體功能與健康­有越大的功效。(5)老年最常見的狀況,都是因為多重危險因子所影響的。因此,醫師們須要做多重危險因子的預防工作。例如:戒菸、控制血壓及降低血脂等,即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預防工作。(6)為了增進病患的動機及從醫性,需要病患在預防照護工作上參與作決定。(7)在決定如何去實行預防照護措施時,要考慮到病患在沒有­保險給付的情況下,對該措施的負擔能力。(8)所建議的預防措施須對病患日常生活的影響最小,且醫生所造成的危險(iatrogenesis)也是最低。(9)­即使病患罹有多種慢性疾病,也可以因為彼等慢性病的發展之延後而獲得好處。(10)目前公認對65歲以上老人保健及健康結果有益的預防工作為:早期發現癌症及高­血壓、戒菸諮詢及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疫苗。

◎篩檢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以下簡稱「工作小組」)在其「臨床預防工作指引」(Guide to Preventive Services)中'建議,65歲以上的老人至少每年到門診訪視一次,以便檢討篩檢的需要及諮詢的需求。整個篩檢工作(表2)包括身高體重的測量;視力、聽力­的檢查。至於實驗室檢查則因人而異。基層醫師應注意的是,一些老人常見的疾病症狀如甲狀腺低能症、糖尿病及憩室等。事實上並非一定要在每年定期訪視時做篩檢,可­以利用在急慢性門診追蹤時,藉機分段式的給予檢驗、諮詢及評估預防工作的需要。

☆★☆ 台灣國家衛生院曾舉辦長期照護論壇,專家的共同結論是老年人的長期照護以在地老化"(aging the community)的構想與"去機構化"(deinstitulization)方式最理想;社區應該能提供"無縫隙的老人健康遞送服務系統"的整合, 所以英文稱為: care in the community; care by the community; care with the community 。
理想的老人長期照護有十個願景必須追求,即是::
(1) 照顧場所社區化
(2) 照顧模式居家化
(3) 照顧內涵人性化
(4) 照顧供給自助化
(5) 照顧決策紮根化
(6) 照顧個案管理化
(7) 照顧方式多元化
(8) 照顧輸送網路化
(9) 照顧運作多元化
(10) 照顧系統整合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孤老台灣的未來進行式(郭至禎)

本文是郭至禎先生發表的關於台灣高齡社會來臨的第二篇文章

想像一下,當你走在街頭,身邊人來人往,其中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當然,也包括你和我;每年剛上小學的新生,從現在的三十萬人,驟減為五萬人,平均每一個青壯­年的納稅人,必須養活超過一個老年人;而獨居老人,已變成社會的主流現象。
這確實是一個恐怖的景象!
而台灣,其實是一個 對 中老年人 非常無情 的社會!
不是 指 有沒有愛跟關懷照顧等, 而是指
[總體的社會制度與架構]完全 漠視 中老年人!
台灣中年失業者的問題,是全世界最嚴重的!
既不提供任何救助跟扶助,更不必說心裡的輔導與諮商
他們需要 再教育 以便面對這個 超快速變化的社會
但是 他們的 面子 掛不住! 無法面對 已經成為
需要協助的對象!
台灣再怎麼鼓勵生育也是徒然! 因為這是世界的趨勢!
放開心胸 接受 人口的水平移動吧!
就像當年的美國白人,花了很多時間跟血淚的教訓
才能接受 美國 是 所有人種平等的美國!
台灣 也必須 明白: 加速準備 外國移民移入的現實吧!
台灣的中老年人 如何面對這樣的 社會夾擊?
我日夜都在苦思! 希望有心人,共同研究出完整的對策!
讓 資深是寶,再創社會價值 真的能實現
我們真的還有很多課題要攜手一起面對!
================================
引用來源: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5...

【問題篇】孤老台灣,你的未來進行式?
【中時電子報黃哲斌/台北報導】
想像一下,當你走在街頭,身邊人來人往,其中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當然,也包括你和我;每年剛上小學的新生,從現在的三十萬人,驟減為五萬人,平均每一個青壯­年的納稅人,必須養活超過一個老年人;而獨居老人,已變成社會的主流現象。

這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憑空想像,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這很可能是民國一百四十年的台灣景象,十年後,台灣就會進入「人口零成長」,半世紀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高達四成。我們正朝著一個「結婚及生育年齡提高、生育率下降、平均壽命提高、人口結構老化、青壯階層縮減」的社會,快速飛奔而去。

兩年前,英國《經濟學人》曾以「驚人萎縮中的國家」為題,報導分析日本人口急遽減少並老化的現象,但是,台灣正急起直追。2000年,台灣的總生育率為1.68­,仍遠高於日本的1.36;但2005年,台灣總生育率只剩1.12,已經低於日本的1.25,較五年前大幅衰減三成三!

根據經建會的推估,民國一百四十年,台灣可能只剩下一千七百萬人,足足比現在少了六百萬人;人口老化的程度,在主要國家中僅次於義大利與日本,名列另一個「驚人­萎縮中的國家」。

其他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的歐美先進國家,大多歷經半世紀到一世紀,才從高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7%)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占14%),但台灣只花了二十六­年!主因包括二次大戰後的移民都已年近花甲、戰後嬰兒潮也將在十五年內邁入老年、晚婚及不婚趨勢、少子化或無子化風潮,再加上醫療及衛生環境進步,導致出生率劇­降、平均壽命延長,讓人口老化的速度就像遇上「完美風暴」,成為無可逆抗脫身的巨浪。

影響所及,未來的台灣社會將呈現兩種面貌:
一是「老」,一是「孤」。

「老」,自然是指整體人口年齡老化。台灣目前的老人比例還不到一成,但預計四十五年後,就會暴增為四成。屆時,全台灣將由八百萬的青壯族,養活六百八十萬個老年­人,以及兩百萬名青少年及兒童,與聯合國統計當前全球「兒童是老人的四倍」相較,等於是人口金字塔的一百八十度大倒轉。

你現在四十幾歲正當壯年?短短二十年後,加上你,台灣老年人口就將倍增,超過人口比例的兩成,同時追上兒童的比例。就個體而言,老人醫療安養、退休財務規畫、銀­髮休閒安置,將是「下一個社會」的顯學;就整體而言,社會將面臨就業勞力、產業變遷、政府稅收、社福支出、健保財務...等重大衝擊。立委黃偉哲以老人年金為例­:

「人口年齡老化除了是數學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但在政治人物眼中,就會變成一個政治問題。」

民進黨曾把敬老年金作為縣市長選舉的共同政見,但當選後大多腰斬,即因政策必須在「討好選民」與「老人照護」間作一明確分野,否則只是製造一個更大的問題。未來­,隨著人口急速老化,「政府財政」與「社福安養」的衝突性將更為明顯。

在民間,企業同樣必須處理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嚴苛問題,引進移民或外勞是一短暫解方,但將使國內的家庭經濟支撐結構嚴重傾斜。當社會上有四成是老人,兩­成是青少年或孩童,亦即六成人口不具生產力,只能靠其他人供養。

如果你現在三、四十歲,當你老去,你的下一代可能必須挑起整個社會的重擔,繳納更高的稅金、更高的健保費,扛起讓經濟體系運轉的消費供需。
「當一個社會有四成人口是老人,更必須保障老人的經濟,因為這些老人如果沒有獲得經濟保障,就不能正常消費,四成人口不能正常消費,就會影響內需市場,破壞整個­經濟體制。」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社會學者傅立葉表示。

老人社會的第二個趨勢是「孤」。
1951年,每位台灣婦女平均生育七個子女;去年,只剩1.12個。反應在社會整體結構上,家庭支撐的力量勢必變弱,萬一發生傷病變故,青壯勞力及經濟力的互補­功能將所剩無幾。

就個體而言,獨居老人甚至失智老人不再是邊緣現象,甚至可能是社會主流,家庭既不可恃,年長者必須轉而尋求社區或社會的奧援。

殘忍的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若將「家庭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作五等分,所謂「高齡戶(六十五歲以上經濟戶家庭)」主要集中在最低所得組,以民國九十二年為例­,全體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88.2萬元,高齡戶只有47.9萬元,約莫只有平均水準的一半。

但當高齡家庭面臨醫療安養問題,即使以目前的物價水平,老人福利機構每月收費三萬五千元、收容慢性醫療或重症患者的長期照護機構每月收費約三萬元,就算雇用外籍­看護,每月也要大約兩萬元,對於經濟弱勢的老年族群或其親屬,都將是沉重的負擔。

無論是老、是孤,台灣正面臨一場劇烈的人口地層變動,你我都將親身參與、親眼目睹,我們都將跟台灣一起變老,甚至,我們都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一部分。

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的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白秀雄強調,「未來將有四百萬人的退休潮,如何讓他們過得有價值、有尊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問題是,誰來作?怎麼作?

【對策篇】退而不休,資深是寶
【中時電子報郭至楨/特稿】
如果你要問未來的產業中,有哪一項是較具市場成長性並極具開發潛力的,那麼可能會有多數的市場分析師或是社會觀察家會告訴你,鎖定銀髮族的相關週邊市場準沒錯。­但是對於這個精準答案,相對的卻也意謂著,台灣已經開始進入高齡化的社會結構與危機中。

由於在二次大戰後(1945~1965)這一批戰後嬰兒潮即將陸續接近六十歲的退休門檻,因此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數據顯示,從今年起的未來連續十到二十年間,台­灣將出現大量的退休人潮。

而且自2004 ~
2009年止,累計退休人口將達到69萬人,平均每天有
400人退休,若以此推估,在二十年後的2026年,全台累計退休人口將高達四百萬人。同時若再往後估算,在到達到2050年的時候,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數的41%。

因此,當今天我們正在憂心並大肆討論,台灣如如提升競爭力與面對世界平坦的競爭壓力時,是否更應當回過頭來看看,在並隨著「高齡化」之外更衍生出「少子化」的雙­重問題所帶來,將對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都將產生各種面向的影響。

面對台灣已經快速老化這個相形更為嚴重與嚴肅的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該怎麼面對與因應?又如何能夠從中求取反轉的生機?

資深是寶,再創社會價值
當快速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已經成為衝擊台灣的產業經濟、社會福利、國家人口結構最為嚴重的海嘯狂潮時,由於中生代銜接面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同時也因此而間­接的引發了產業更加快速西進的趨勢。因此,對於企業而言,不僅是為了前進中國大陸市場卡位,更是因為國內的產業市場中,已經出現人力中空的嚴重問題。

如今,當人力斷層且呈現大量外流的情況時,對於目前還在台灣經營的企業不啻是一個雪上加霜的危機,該如何保持企業正常的產值營運,又要能夠持續往下培養另一批新­生代,以保持競爭力,的確是一門相當頭痛的課題。

然而對於此一現象,何不試著從那一群曾經陪著台灣經濟起飛,共同努力打造出台灣經濟奇蹟的資深職人身上找尋解套方案呢?

雖說這一群已經是屆齡退休的老人,或許在體力上比不過中壯或是年輕人,但是憑藉著他們闖蕩職場三、四十年的經驗與技術,不僅對於一個企業維持正常營運有穩定與續­航的作用,就算是要協助企業進行轉型與改造,經由他們的經驗傳承,相對的更能夠以穩健與創新兼具的步調平行作業進行企業改造,以迎接日益競爭的國際市場,不也是­一種絕佳的人力運用與新舊的創新組合嗎?

因此,誰說老人無用論?又誰說退了就一定得要休?在如今醫學科技越來越成熟與精進的時代,一個人從60~65歲間退休之後,平均還有將近10~20年的壽命,因­此在這長達一、二十年的時光中,如果能夠加以妥善的運用,更是對於個人以及企業雙方都是相當具有建設性的雙贏組合。

更何況,據統計若從2004年算起,到未來的二十年間,屆齡退休的人口將高達四百萬人,對於這一群深具價值的「寶」。我們又怎能棄之不理,不知加以尊重,再創他­們的社會價值呢?

社區企業總體營造,建立安養計畫
事實上在要面對老齡化的問題,絕不單單僅只是一個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而已,將隨之衍生的更是有,社會福利、醫療安養、家庭結構質變所產生社會結構被迫轉型的問題­等等,除此之外就更不用說還有產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與存續力等如此更為嚴重的問題了。

因此,既然現象已經發生且現階段尚無可阻擋的情況下,不論是政府或是從企業到民間,都應該要趁早一起來面對並設法為之因應。

單從最為基本面的老齡人口的醫療與安養的問題來說,便已是一項讓中央與地方政府均感頭痛與束手無策的問題。

每次到了選舉的時候,老人年金的福利政策,便一定會被政治人物拿出來當成競選政見的牛肉,大肆耍弄一番,但是若要真正加以實施的時候,不是支票跳票就是設法撐個­各把個月之後,變突然無疾而終了。

其實,老年福利年金的發放並不是解決老人福利與安養照顧唯一的方法,同時對此區區小數的老年年金,說實在的也不足以有效解決廣泛的老齡人口社會化的長期問題。

因此,在經過國內外許多不同的學者與專家的評估之後,提出了部分的可行建議。試想當政府之前還在提倡「社區總體營造」概念的當下,是否有可能,可以依此觀念與執­行的步調往下延伸,試著將中央、地方、企業、醫療、鄉鎮公所等不同機構的功能與資源加以統合組織。

以地方企業與鄉鎮公所做軸心,再以各地方政府做槓桿,有效的對外組織各級醫療體系或是宗教等其他有用的強大資源,建立起一道可供運作的「社區安養營造體系」,最­後才是由中央政府在透過行政體系的方式,給予各地方必要的經費資源與行政協助。

以日本來說,對此計劃現在進入第二期黃金十年計畫,他們的計畫每一項都訂得非常明確,且認真執行,相對於台灣,也正面臨著同樣老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危機的情況,­我們是否也可以加以觀摩、學習呢?

畢竟從政府到企業民間,我們若不提早面對與因應,只怕當台灣老化的潮水高漲之時,屆時恐將無以為應,束手無策。

老齡化社會 生育政策:鼓勵生小孩

【中時電報子賴正翔/專題報導】
「綿延生命,享受孕育」,這是內政部宣導手冊上的封面標題,除了這八個大字的外,封面還以一對父母牽著二個小孩的圖片,作為底圖。暖色系的色調,加上文字和圖片­,己經顯示內政部對於「生育」的立場,強調「綿延」、「孕育」,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鼓勵生小孩。

為什麼要鼓勵生小孩?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由民國五十年以來,我國每年出生嬰兒數,由四十萬銳減為一半,由八十七年起(除了八十九年龍年,當年出生人口為三十萬­),出生嬰兒數跌破三十萬,只有二十七萬多人,近二、三年來,更只有二十萬左右;在嬰兒大幅減少後,隨之而來的是,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小班小校成為主流,甚至­還有併校,關閉學校等,而平均壽命的增加,也使得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結構己經逐漸變成以中老年人為主。本來理想的人口結構,應該是傾向正金字塔型,可是台灣­現在卻變成倒金字塔型,年齡愈大的人口數愈多。

進一步由人口資料來看,過去台灣地區人口自然增加率曾高達千分之三十以上,為了緩和人口成長,在民國五十三年,全面推廣家庭計畫,人口自然增加率快速下降,到民­國七十五年降至千分之十一點三,到了民國九十六年,人口自然增加率己經降到千分之二。

人口自然增加率減緩的另一面是,人口替換率也下降。根據內政部資料,在民國九十六年,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為一點一八零,也就是,每一位育齡婦女在一生中約僅生育一­點一八個子女,遠較政府所定「兩個孩子恰恰好」的理想目標為低。而自民國七十三年起即低於人口替換率「一」之下,至九十五年底為零點五五,這意味未來一、二十年­後的人口出生數將無法彌補人口死亡數,將產生人口負成長的現象。

而內政部戶政司長謝愛齡分析,人口負成長,主要和社會現象有關,其中,和生育率持續下降關係最為密切。謝愛齡說,隨著社會的變遷,晚婚、遲育,甚至不婚、不育的­人愈來愈多,導致生育率持續下降。

因此,在政府的生育政策方面,也由前述幾個現象面著手。首先在提昇生育率方面,過去推動家庭計劃時,當時主要目標為減緩人口成長壓力,當時的口號為「二個孩子恰­恰好」,不過,現在二個孩子己經無法滿足人口成長率趨緩的事實;內政部次長簡太郎就曾經說過,「二個孩子恰恰好,三個不嫌少」,雖然這句話,並不是內政部人口政­策的終極目標,但也出現在內政部在九十四年出版的人口政策彙集中,顯示在政府單位中,仍然是以鼓勵生育為重要目標。

鼓勵生育,除了由口號出發,政府也拿出具體措施;例如,今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稅法,提高夫妻合併申報免稅額度,不再讓夫妻合併申報成為「婚姻懲罰稅」,讓納稅­人願意結婚,願意生孩子。

另外,各縣市地方政府也有鼓勵生育的實質措施,包括台北市、高雄市及部份較為弱勢、偏遠的鄉鎮區都有。以台北市為例,補助第三胎以上子女上學每學期五百元,和中­央「三個不嫌少」的方向一致;高雄市則有兒童托育津貼;其他鄉鎮區等,則依不同地方公所的財力與當地情況進行補助鼓勵。

至於在中央方面,雖然沒有直接的「生育」補助,生幾個補助多少金額,但也由內政部兒童局規劃相關的社福措施,鼓勵養育子女;包括,托育津貼,低收入或家庭寄養的­兒童,進入托兒所或幼稚園,每人每年補助一萬八千元、年滿三足歲,在有立案的托兒所或幼稚園就學之中低收入戶兒童,每人每年補助一萬二千元;另外,也發放幼兒教­育券,滿五足歲就讀私立托兒所或幼稚園,每人每年補助一萬元;另外,還有醫療補助、親職教育、早療等。

今年度召開的「經濟永續發展會議」,也關注「少子女化」這個議題。在經續會分組會議中,有學者建議,應該更關注幼兒照顧的問題,建議讓幼托機構公共化、非營利化­,減輕父母養育子女負擔,增加生育的誘因;對此,內政部長李逸洋在發言時也表示,政府肯定這樣的方向,也希望社會給予支持。

在經續會達成共識中,也提及這部份,根據經續會總結報告中指出,國家應儘速建立非營利之在地多元化普及照顧服務模式,建構生育及養育優質環境,提供兼顧育兒與父­母就業之友善條件,落實家庭支持系統。顯示未來政府除了持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也盼望由減輕父母負擔角度,增加生育。

勞委會也在今年十月完成「兩性工作平等法」的修法,將育嬰假放寬至所有受僱者,期限為二年;在勞委會規劃放寬育嬰假規定的同時,也研擬修改「就業保險法」,將原­本受僱勞工產假八週期間,僱主應給付的薪資,改由就業保險基金支付投保人投保薪資,併入生育給付,雇主只要補足薪資差額就可以,可大幅減輕雇主負擔,並避免雇主­因受僱者懷孕而以各種原因解僱。雖然這項修法建建議,最後還需要立法院完成三讀後才會實施,但也可以看出,政府在鼓勵生育上,所做的努力。

============
社福+財稅 政府未來大挑戰
【中時電子報龔招健/專題報導】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的速度比歐美日還要快,根據行政院經建會預估,民國一一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達二○%,老有所養已成為全民關注的重要課題,我­國宜及早建構完善的國民年金制度、調整退休制度,而老人居家及健康照護制度也亟待完善,並讓大部分老人都負擔得起,因此政府的社會福利及財稅制度都必須有前瞻性­的因應調整。

我國現行的勞工保險老年退休給付尚未年金化,而且給付水準偏低,不足以因應勞工退休之後的生活,加上目前一次性的老年退休給付再過幾年就會面臨財源不足的窘境,­因此政府正積極推動以國民年金制來取代。根據勞委會最近公布的勞保年金財務規畫方案,未來將以每兩年提高勞保保費○.五%的方式,把現行五.五%的保費費率調高­到一一%左右,即廿年內調高費率一倍,而老年年金請領年齡是六十歲,達一定年資條件(例如投保滿廿年),依年資每滿一年,按平均月投保薪資一%發給,以平均月投­保薪資二萬七千元為例,預計投保人到六十歲退休後,每月將可以領到八千元左右的老年給付,並且會隨當年物價指數調整,一直領到終老。

勞委會表示,如果按照目前一次給付的方式發放勞保給付,勞保基金可能在三年後就會開始出現赤字,因此年金制是必須走的改革方向。根據勞委會對勞保年金的財務規畫­分析,若以勞工平均月投保薪資二萬七千二百元估算,目前勞保費率五·五%,勞保年金平均每月只能領二千元,這樣的所得替代率實在偏低,因此未來調漲勞保費率勢在­必行。相對於美國年金制度費率十二·四%、日本十三·五八%、法國十六·四%、德國十九·二%、英國廿三·八%,勞委會認為台灣應至少把勞保費率調為十一%才合­宜,並採逐年調高方式進行,本案預計年底呈行政院審議。
不過,勞工、勞團與企業界反對調漲勞保費率的聲浪相當高,而且立法院各黨派對勞保老年給付改制為年金方案也還沒有共識,主要爭議點包括對象未含括全民、是否造成­龐大財政負擔世代轉移、是否為對窮人課人頭稅、無法達成全民強制納保、已領勞保老年給付者可再自願參加國民年金並不公平,以及如何讓現行的老年相關福利津貼如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敬老津貼、老農津貼等做整合等,因此國民年金制何時可以完成立法正式上路,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此外,我國向來實施以職業別的身分辦理各種社會保險,所以至今尚有三百八十多萬國民未納入任何社會保險的老年給付範圍,其中又以女性(未上班的家庭主婦)占絕大­多數。如果勞保年金制度未來確定要單獨上路(即限定以勞工為納保對象),要解決這三百八十多萬人的老年給付問題,最直接的作法就是盡量引導這些婦女進入職場,因­此勞委會將修訂「兩性工作平等法」,以提升婦女就業率,並將推動婦女創業貸款及輔導,以改善女性工作所得偏低的現象,但未來實際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

目前國人平均壽命已達七十六歲,配合勞保老年給付將改為年金制,現行退休制度也勢必要調整,比照先進國家不強制規定退休年齡,依個人生產力及健康狀況來決定何時­退休。為提升國人整體勞動力參與率,提高中高齡人口就業,及改善勞動者過早退出職場現象,行政院今年八月提出「人力資源套案計畫」,擬修訂「就業服務法」將「年­齡」納入禁止就業歧視項目,亦即除特定工作,否則不得有年齡上限的限制;並修訂「勞保條例」,將強制加保年齡上限提高至六十五歲,研擬勞工請領老年年金年齡及逐­步提高機制;另外還要修訂「公務人員退休法」、「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以提高公務員、教職員退休年齡。
隨著國內人口結構的改變,加上勞動市場的變化,國內部分行業反映缺工問題嚴重,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已明確要求勞委會、經濟部等相關單位重新檢討外勞政策,包括現行­引進外勞人數上限、總量管制政策的合理性,並研擬在特定條件之下,讓特定行業別因需求不同享有更彈性的外勞配額。此外,政府也將提升青年就業率列為明年度的重點­施政項目,著重於提升青年勞動力素質,以充實產業所需人才,並發揮學研人力運用效能,預計明年度將編列一百五十四億元投入執行。

社會統計學者出身的台北市社會局長薛承泰預測,從民國一百年左右開始,台灣人口老化將真正進入起飛的階段,因為民國一百年是戰後嬰兒潮這一代開始步入老年的關鍵­年代,估計民國一○○年到民國一三○年是台灣人口老化最快的時期。民國一○○年距今只有不到五年光景,政府相關部會及民間對老人的健康照護、社會照顧、經濟安全­、高齡就業、老人住宅、交通、休閒產業等課題必須未雨綢繆,而政府、產業、家庭、個人因此而增加的財務負擔,也必須及早以前瞻性的宏觀角度審慎周全規劃,否則問­題將越拖越嚴重。

人口老化衝擊產業生態 也帶來新商機

【中時電子報龔招健/專題報導】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對國內產業生態的衝擊越來越明顯,不少產業隨著嬰幼兒及青少年人口的減少而萎縮,對相關業者帶來重大衝擊,這已經不是純粹競爭力的問題,業者­除了轉移經營陣地之外,轉型投入新興的銀髮產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國內嬰幼兒產品業者對人口老化伴隨而來的少子化現象感受最深,位於北市福州街市立醫院婦幼院區旁的業者異口同聲指出,早期該醫院曾經是台北市新生兒數目最多的一­家,醫院周遭販賣奶粉、嬰兒車、免洗尿布、童裝、玩具的商家大發利市,但近幾年業績明顯下滑,生意冷清許多,部分業者因此轉型改走精緻品牌路線,讓自己跟一般同­業有所區隔,力求突破經營困境。

不過,人口結構性的變化意謂著國內嬰幼兒市場這塊餅變小了,業者即便是提升自我競爭力,也不能僅固守原有的市場,必須對外開拓新市場,代理歐美及經營自有品牌的­麗嬰房近年就全力轉進中國大陸,終於開創出一片新天地。麗嬰房目前營收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在當地零售市場設有專櫃、加盟店及直營門市,對岸共有五百五十個經營據­點,比台灣的二百五十三個據點還多,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及北京等三十多個城市,是典型的中概股。

早期婦產科在國內是金字塔頂端的明星產業,但近年來由於嬰兒接生數銳減,早已風光不再,許多婦產科診所生意門可羅雀,多數醫學系學生也不再以婦產科為第一志願,­不少婦產科醫生更競相轉型投入醫學美容、抗老化等新興醫療領域。近來隨著大陸最近開放台灣醫生前往執業,以及台資背景的醫療院所在大陸相繼設立,有不少醫生都準­備到大陸執業。

但出走並不是唯一的出路,更不見得是最好的出路。正如婦產科醫師尋求轉型投入醫學美容、抗老化等新領域,人口老化所催生的銀髮商機近年快速崛起,包括老人的照護­、醫療、保健、生活輔助工具等商機長線看好,政府有必要加強輔導受人口老化衝擊的相關業者投入此一新興產業,不僅可以協助解決業者面臨的困境,還可同時強化國內­銀髮產業的發展,以因應國內人口快速老化帶來的挑戰。雖然說隔行如隔山,但事實上,嬰幼兒產業與銀髮產業在性質上不少相似之處,尤其兩者在照護上所需投入的人力­、用品、設施同質性相當高,有利於相關業者轉型。
隨著人口老化,國內許多小學因為招生不足而被迫縮編,有些偏遠地區的學校甚至因此被迫關門,直接衝擊小學老師的就業機會,也影響相關的文具、教科書等教育用品業­者商機。可是這並不代表這群老師要永遠失業在家,因人口老化也帶動「終生學習」需求的擴大和深化,小學老師只要經過適度的轉型輔導訓練,即可在終生學習領域發揮­相關的教育專長,找到職場生涯的第二春。

對於一般產業來說,人口老化可能意謂著年輕勞動力供應不足,不利於勞力密集產業經營,但這可以藉由引進外籍勞工來解決,只要政府及業者做好相關的配套管理措施即­可。不過,國外的經營亦顯示,隨著一個國家的人口老化,像營造業等重度消耗體力的勞力密集產業往往會隨著需求的減少而自然萎縮,因此相關業者還是得設法自我向上­提升,向高附加價值的智慧型產業轉型升級,以免遭到淘汰。

生育率持續下降 和晚婚、遲育有關

【中時電子報賴正翔/專題報導】
我國即將邁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逐漸增加,但出生率卻愈來愈低;根據內政部統計,最近十年內,我國出生率由民國八十六年的千分之十五點零七,一路下滑,到目前­為止,變成千分之八、九左右,下滑幅度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

內政部分析,出生率降低,主要和社會風氣改變有關,包括,就學時間延長,年輕人愈來愈強調「自由」等,這些因素也導致晚婚、遲育,甚至不婚、不育,都導致出生率­降低。

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民國七十三年新郎平均結婚年齡為二十八點八歲,到民國九十三年提高為三十三歲;同期間,新娘平均結婚年齡則由二十五歲提高為二十八歲,呈現­國人日趨晚婚的現象。晚婚也導致遲育與婦女生育期的縮短,並可能間接影響生育數量與生育品質。另由離婚率觀察,民國七十三年離婚率為千分之一點零,民國九十三年­增為二點七七,離婚率的增加,也是造成生育率的降低因素。

遲婚、離婚己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根據內政部的分析,近年來由於社會型態急遽變遷,國人的婚姻、生育及家庭觀也面臨了空前的考驗,以往傳統社會對婚姻、生育、­家庭所寄予的期望、價值與責任,有著嚴謹的道德倫理規範,然而隨著時代的脈動,社會倫理架構的重建,讓社會面臨了新的問題。

內政部戶政司長謝愛齡進一步分析,國人晚婚、遲育主要有二大因素,一是平均就學年限的延伸,現在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還在讀大學、碩士班或博士班者,比比皆是,­還在就學者,自然比較不會考慮婚姻;另外,就是社會觀念的改變,現在社會普遍存在,「單身比結婚自由」、「小孩會造成婚姻負擔」的觀念,導致晚婚、遲育,甚至不­生小孩等現象,也造成生育率降低。
靠政府不夠!民間組織救老人
【中時電子報方佳怡/台北報導】
據內政部資料顯示,截至九十五年五月底止,台灣老年人口數達224萬5673人,佔總人口數9.85%,而另外根據九十五年六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表示,台灣­到115年,老人人口比率將達到20.6%,即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老年人。面對人口老化快速,攸關老人福利的政策制定到底有沒有跟上腳步,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致力推動的面向,可以看出端倪。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副秘書長張竣傑表示,老盟從民國八十三年成立以來,致力推動台灣老人相關福利議題與政策,在人口不斷老化的同時,亦對政府提供相當多提­醒與建言。

張竣傑說,老盟除了讓政府了解人口老化並非老人人口總數與所佔比例的簡單數字轉變而己,其可能帶動台灣社會經濟、勞動、教育、醫療等活動重大變遷,還是應該予以­重視,如國民年金制度、長期照顧制度、老年醫療保健、高齡者就業、學習等等,都是因應人口高齡化需求所衍生的制度建構,而這些也再再考驗政府與社會的敏感度,來­有所準備。

張竣傑說,老盟將本身的訂位為「老人福利政策倡導團體」的目標從未改變,因應近年來台灣社會的變遷,老盟目前工作目標擺在老人的長期照護及財產信託等兩大方面,­在今年七月登場的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社會安全分組報告中,也提出了相關建言。

張竣傑指出,根據國內有關老人需求調查也顯示,健康醫療總是排在第一、二位,目前除了家人自行照顧外,多以進住機構、聘顧本國看護或是外籍看護。以老人福利機構­收費標準為例,北部地區為三萬五千元、長期照護機構收容慢性醫療或重病床者,需收費兩萬五千到三萬五千元,而僱用外籍看護工每月需兩萬元。這對家中有老人需要專­人照料的家庭來說,是即大的負擔。

張竣傑說,要解決這個問題,老盟認為,現階段對於老人及失智照顧服務人力資源的儲備與培訓,都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補助民間團體辦理,不過這群人力資源卻面臨了留任­意願偏低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竣傑說,也許將長期照顧所需的人力,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能是個很好的解決方式。

張竣傑說,目前老盟正向內政部建議,可以考慮參照日本照顧服務員的培育模式,在技職教育體系中,專門設立科別培育,未來這群生力軍,就是專門照料老人,如此一來­,老人家照料需求不但可以獲得滿足,又不怕照料資源會匱乏。

另外,張竣傑也說,老人家因為身心功能衰退,導致自我照顧能力缺損,需要人照顧時,在財產的管理運用上,容易面臨遭人詐騙、侵佔、非法轉移等等危機,而老人福利­法中雖然有老人保護的相關規定,但都偏重於老人生、心理面的虐待或疏忽,較欠缺老人在財產被剝削或濫用的保障,不過事實上,類似的案件不勝枚舉,導致老人經濟安­全岌岌可危,故老盟在去年接受內政部補助編印「老人財產信托宣導手冊」,並舉辦分區宣導座談會,提供有關老人財產信托的相關資訊,並及早推動老人財產信托制度。

張竣傑表示,年老後既可以預留一些養老金,一方面不用依賴子女供養,不必擔心子女分完財產後就翻臉不認人。簡錦綠,老人家可以在身體及心智健康期間,做出的信托­決定,將信托的財產用支付生活上、醫療上或是看護所需費用,直到財產有剩餘再交還給自己的親屬。

當個愉快又有尊嚴的老人 身體健康 財產信託缺一不可
【中時電子報方佳怡/專題報導】
銀髮族如果懂得安排生活,不只可以延年益壽,還能豐富人生。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前任理事長、八十歲高齡的簡錦綠先生,就是個最好的例子。簡錦綠說,要當個­愉快又有尊嚴的老人,其實很簡單,首先就是秉持「要活就要動」原則,身體不健康一切就免談,再來就是手頭得要有積蓄,不用向子女當起「伸手族」,經濟獨立,尊嚴­自然得以維持。

腦中浮現「老人家要有發聲的管道」的這個理念,八十歲的簡錦綠,從工作崗位退下後,腦中這個念頭從沒斷過,所以從十一年前,簡錦綠開始投入推動老人福利工作。目­前他的身份是,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常務監事,也在老盟擔任過兩屆理事長。

除了現在的頭銜外,簡錦綠還擔任過八年中和老人會理事長,更在二○○一年,創立台北縣老人福利聯盟,在北縣二十九個鄉鎮中,設有二十七個據點,成員有近三萬人。­老人福利工作推動有成的他,並不滿足,兩年前,成立台北縣地面高爾夫球協會,鼓勵銀髮族走出戶外活動,力行「要活就要動」原則,目前成員有七百人,年齡從六十五­歲到九十歲的。對於這個組織,簡錦綠說,未來目標是兩千人。

一個人有這麼多身份、做這麼多事怎麼兼顧,簡錦綠笑說,老天爺對他很好,雖然八十歲了,不過身體還是很健康,每天還騎著機車,帶著老伴到三軍總醫院看病。比起許­多拖著病體活著的同年齡的老人,他直說自己相當幸運,所以他一定會利用有生之年,努力替同年齡的夥伴發聲。

簡錦綠說,他要鼓勵銀髮族能夠秉持「要活就要動」原則,努力維持身體健康,畢竟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條件談老年生活的安排。而推動老人福利工作多年,看遍許多同齡­老人,因為病痛或是手上沒錢,被不孝子女當成人球互踢,晚年過得悽苦,簡錦綠說,他也想藉機提出呼籲,晚年想要過的有尊嚴、不怕被子女當成人球踢,也許「財產信­託」是個不錯的方法。

簡錦綠進一步表示,財產信託的觀念其實很符合當今台灣社會,年老後既可以預留一些養老金,一方面不用依賴子女供養,不必擔心子女分完財產後就翻臉不認人。簡錦綠­,老人家可以在身體及心智健康期間,做出信託決定,將信託的財產用支付生活上、醫療上或是看護所需費用,直到財產有剩餘再交還給自己的親屬。

是我害他的失智症加重?家有失智老人懊悔心聲

【中時電子報方佳怡/專題報導】
「當初若不是我生病住院,他的失智症不會退化這麼快!」雖然醫師一再告訴李伯母,丈夫失智症發作跟她住院無關,但她依然不時自責。天主教失智老人福利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失智症成因至今還不為人完全瞭解,家屬面對無助的失智長者,心生不忍,常懊悔自己未曾注意或不瞭解長者的怪異行為,忽略了早期徵兆,以致未能有­效防止發病,雖然醫師一再說明,家屬聯誼會等支持團體協助、打氣下,許多家屬還是身陷罪惡感中,難以自拔。

天主教失智老人福利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玉太太照顧先生八年、參加過多次不同家屬聯誼會,到現在仍不免懷疑並常告訴他,自己的丈夫喜歡跟小孩玩,如果當初­兒子早一點娶媳婦、早一點讓他抱孫子,說不定丈夫的失智症就不會發病?。陳俊佑說,這幾乎是多數失智者家屬最常見的疑惑,「是否我害了他,讓他失智症加重?」。

陳俊佑說,據衛生署九十五年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至少有十一萬失智人口,但內政部統計顯示,目前僅一萬八千多名失智者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表示超過九萬失智長者­隱藏在社區中,尚不知有多少家庭、家人因而迷惘、心碎、困擾。而九二一是國際失智症日,陳俊佑也特別呼籲國人,早期發現,還是減輕失智症困擾最好的方法。以下專­家所提供的失智症十大警訊,可以幫助心愛的家人走出失智症的迷惘。

十大警訊包括了:
一、近期記憶喪失以致影響工作技能;
二、很難完成家庭任務;
三、有語言表達的問題,無法說出確切的名詞;
四、對時間或地方的概念變差,容易走失;
五、判斷力變差;
六、抽象思考能力降低,無法思考複雜的事務;
七、忘記東西的位置,會擺放錯亂;
八、表情和行為改變;
九、個性急劇改變;
十、對生活事務失去興趣,喪失生活動力。
陳俊佑進一步指出,如果家中長輩有出現上述的現象,家屬應該盡早安排長者至各大醫院「記憶門診」或神經內科做進一步診斷,以掌握關鍵時刻,幫助您最心愛的家人!­如有相關失智問題,也可撥打天主教失智老人諮詢專線:02-23320992。

另外,天主教失智老人福利基金會也表示,照料失智症的老人家,其實國內也有不錯的社會福利,可以協助家屬,度過難關。這個社會福利就是失智症家屬可以協助請領重­大傷病卡及身心障礙手冊。

天主教失智老人福利基金會說,領有重大傷病卡及身心障礙手冊,最直接受惠的就是可以節省一些醫療費用,到了報稅時,扶養人還可以申報減免。再加上失智症並不能從­外表中就能辨別出來,病患除了伴隨著遺忘外,有些失智老人還會有妄想、躁鬱或憂鬱等症狀,有的還會有暴力傾向。若是病患在外出現一些異常舉動,家屬也可以拿出身­心障礙手冊做為證明,減少不必要的糾紛。

===============
2006.12.15  中國時報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 老有所養是大挑戰
【中時電子報龔招健/專題報導】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的速度比歐美日還要快,根據行政院經建會預估,民國一一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達二○%,老有所養已成為全民關注的重要課題,我­國宜及早建構完善的國民年金制度、調整退休制度,而老人居家及健康照護制度也亟待完善,並讓大部分老人都負擔得起,因此政府的社會福利及財稅制度都必須有前瞻性­的因應調整。

我國現行的勞工保險老年退休給付尚未年金化,而且給付水準偏低,不足以因應勞工退休之後的生活,加上目前一次性的老年退休給付再過幾年就會面臨財源不足的窘境,­因此政府正積極推動以國民年金制來取代。

根據勞委會最近公布的勞保年金財務規畫方案,未來將以每兩年提高勞保保費○.五%的方式,把現行五.五%的保費費率調高到一一%左右,即廿年內調高費率一倍,而­老年年金請領年齡是六十歲,達一定年資條件(例如投保滿廿年),依年資每滿一年,按平均月投保薪資一%發給,以平均月投保薪資二萬七千元為例,預計投保人到六十­歲退休後,每月將可以領到八千元左右的老年給付,並且會隨當年物價指數調整,一直領到終老。

勞委會表示,如果按照目前一次給付的方式發放勞保給付,勞保基金可能在三年後就會開始出現赤字,因此年金制是必須走的改革方向。根據勞委會對勞保年金的財務規畫­分析,若以勞工平均月投保薪資二萬七千二百元估算,目前勞保費率五.五%,勞保年金平均每月只能領二千元,這樣的所得替代率實在偏低,因此未來調漲勞保費率勢在­必行。相對於美國年金制度費率十二.四%、日本十三.五八%、法國十六.四%、德國十九.二%、英國廿三.八%,勞委會認為台灣應至少把勞保費率調為十一%才合­宜,並採逐年調高方式進行,本案預計年底呈行政院審議。

不過,勞工、勞團與企業界反對調漲勞保費率的聲浪相當高,而且立法院各黨派對勞保老年給付改制為年金方案也還沒有共識,主要爭議點包括對象未含括全民、是否造成­龐大財政負擔世代轉移、是否為對窮人課人頭稅、無法達成全民強制納保、已領勞保老年給付者可再自願參加國民年金並不公平,以及如何讓現行的老年相關福利津貼如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敬老津貼、老農津貼等做整合等,因此國民年金制何時可以完成立法正式上路,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此外,我國向來實施以職業別的身分辦理各種社會保險,所以至今尚有三百八十多萬國民未納入任何社會保險的老年給付範圍,其中又以女性(未上班的家庭主婦)占絕大­多數。如果勞保年金制度未來確定要單獨上路(即限定以勞工為納保對象),要解決這三百八十多萬人的老年給付問題,最直接的作法就是盡量引導這些婦女進入職場,因­此勞委會將修訂「兩性工作平等法」,以提升婦女就業率,並將推動婦女創業貸款及輔導,以改善女性工作所得偏低的現象,但未來實際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

目前國人平均壽命已達七十六歲,配合勞保老年給付將改為年金制,現行退休制度也勢必要調整,比照先進國家不強制規定退休年齡,依個人生產力及健康狀況來決定何時­退休。為提升國人整體勞動力參與率,提高中高齡人口就業,及改善勞動者過早退出職場現象,行政院今年八月提出「人力資源套案計畫」,擬修訂「就業服務法」將「年­齡」納入禁止就業歧視項目,亦即除特定工作,否則不得有年齡上限的限制;並修訂「勞保條例」,將強制加保年齡上限提高至六十五歲,研擬勞工請領老年年金年齡及逐­步提高機制;另外還要修訂「公務人員退休法」、「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以提高公務員、教職員退休年齡。

隨著國內人口結構的改變,加上勞動市場的變化,國內部分行業反映缺工問題嚴重,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已明確要求勞委會、經濟部等相關單位重新檢討外勞政策,包括現行­引進外勞人數上限、總量管制政策的合理性,並研擬在特定條件之下,讓特定行業別因需求不同享有更彈性的外勞配額。此外,政府也將提升青年就業率列為明年度的重點­施政項目,著重於提升青年勞動力素質,以充實產業所需人才,並發揮學研人力運用效能,預計明年度將編列一百五十四億元投入執行。

社會統計學者出身的台北市社會局長薛承泰預測,從民國一百年左右開始,台灣人口老化將真正進入起飛的階段,因為民國一百年是戰後嬰兒潮這一代開始步入老年的關鍵­年代,估計民國一○○年到民國一三○年是台灣人口老化最快的時期。民國一○○年距今只有不到五年光景,政府相關部會及民間對老人的健康照護、社會照顧、經濟安全­、高齡就業、老人住宅、交通、休閒產業等課題必須未雨綢繆,而政府、產業、家庭、個人因此而增加的財務負擔,也必須及早以前瞻性的宏觀角度審慎周全規劃,否則問­題將越拖越嚴重。

孤老台灣.前世今生與未來(郭至楨)

本文引用郭至禎先生發表的文章值得大家省思:

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郭至楨,我們今天要探討一個嚴肅、隱憂的問題,也就是台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根據內政部統計,近五年來,人口初生率下降近三成,更往前推一點­,民國五十年代,台灣每年新生兒約四十萬,但是這幾年,每年新生兒大約只有二十萬左右,平均每個婦女一生只生育1.18個人。

不但新生兒減少,人口結構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根據統計,二○五○年時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可能會佔總人口的41%。高齡化和少子化兩個趨勢將對台灣產生很嚴­重的衝擊,因此,我們今天邀請白秀雄、傅立葉、黃偉哲三位來賓和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郭至楨:

首先,我想先請教傅教授,台灣人口結構變化原因在哪裡?

傅立葉:

幾乎所有經濟先進的社會都共同面臨高齡化問題,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經濟進步帶動公共衛生、醫療科技水準的提高,導致人的壽命延長;以及女權意識提升、生育率下降。­但是西方國家人口老化的速度沒有台灣這麼快,從高齡化社會(7%)變成高齡社會(14%),台灣和日本一樣,只花了二十六年(預計二○一八年),但是西方社會都­花了半個世紀甚至一個世紀才經過這個歷程。

而且西方社會在二十世紀初就發展了老人年金制度,可是台灣老人年金、長期照護制度到現在都還不健全,所以我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解決這些問題,面臨的挑戰非常大。

郭至楨:
為什麼台灣社會人口老化的速度會這麼快?
傅立葉:

台灣在二次大戰後有大量移民來到台灣,他們已經進入老年階段,而他們的下一代(戰後嬰兒潮)也將在未來十到十五年進入老年階段。而台灣少子化的速度又快,以致於­台灣從高齡化社會(7%)變成高齡社會(14%)的速度是西方社會的好幾倍。

郭至楨:

社會福利政策和老人安養政策要如何調配才會比較理想,才能避免國外一些社會福利國家因為老人安養而造成高負債比?

白秀雄:

一切的政策都應該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出發點,台灣在老人安養方面實在做的還不夠,不論比例、設施、教育、年金制度都不足,未來加強的空間還是很大。

郭至楨:

我想請教黃委員,國會中對於人口老化有沒有因應的政策方向?

黃偉哲:

人口年齡老化除了是個數學問題,同時也是個社會問題,但是在政治人物眼中,這會變成一個政治問題。

一九九二年的立委選舉,首次有候選人把敬老年金列為政見主打,結果他囊括十萬五千票,高票當選立委。第二年(一九九三年)的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將敬老年金列為共­同政綱,後來當選的民進黨縣市長也都發了幾個月,後來因為財政問題,無法延續。不過這也顯示出這項政見是有票的。但是過早提出這項政見,卻沒有適當的財務規劃,­加上軍公教退休津貼,對政府財務造成很嚴重的負擔。以九十三年軍公教退休津貼為例,包含利息補貼、月退,差不多兩千三百億,相當於當年綜合所得稅的總收入。更何­況軍公教退休津貼發放的高峰期還沒有到,要一百零幾年才到。所以說,當時的政治訴求造成現在善門易開難閉的窘境。

戰後嬰兒潮其實在台灣還有一段時間才退休,可是二次大戰後移居台灣的人卻早已邁入老年階段,所以以數學問題來講,台灣在明年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0%;以社會問­題來講,對於老人安養、退休財務規劃、政府財務支出都準備不足;從政治上來講,政治人物當然想抓住這群選票,抓住選票最直接的方是就是發錢,但是財務上卻沒有足­夠準備。所以從這三個角度來看,老人問題如果不好好處理,將會影響到社會安定、國家向前邁進以及國家競爭力。

郭至楨:

國家面對老人問題不能只用老人年金來解決,老人還有很多需求。退休金的錢要誰出,政府還是人民,是否應該有妥善的規劃?我想請教傅教授,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政­府應該在退休金、老人安養、照護上做些什麼事情?

傅立葉:

我們把老人問題抽離到比較高的層次來看,到二○五○年時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可能會佔總人口的41%,當一個社會有四成的人口是老人,更必須保障老人的經濟,­因為這些老人如果沒有獲得經濟保障,就不能正常消費,四成的人口不能正常消費,就會影響內需市場,破壞整個經濟體制。

所以,未來必須增加老人的就業機會以及適合老人的就業職種,同時必須考量到老人的工作密度比較低,不可能像年輕人一樣每週工作四十小時。一旦老人有收入,配合年­金制度,他就能正常消費。

老人需要安養照顧服務,這也是一種產業,可以提供很多就業機會,同時降低老人使用這些服務的經濟障礙。

郭至楨:

我想請教黃委員,就社會結構的發展上,面對人口老化,台灣社會應該如何轉型?

黃偉哲:

台灣社會老化比其他國家快的原因是我們活的久、生的少的速度比人家快,但是在目前的政治現實之下,我們能做的事情,說實話也比別人少。不過還是先看看國外怎麼面­對老年社會。

以日本來說,過去相當嚴格執行移民政策,門開的非常小,但現在已經計畫在三年內會開放外國非技術性移民,這當然是一個不得不的政策,因為日本政府沒辦法鼓勵年輕­人多生孩子,所以只好讓年輕移民來和緩人口老化帶來的衝擊。

再看英國,他們計畫二十年內會將退休年齡從六十歲延長到六十七歲,雖然必須付出比較高的工資、社會保險,但仍希望將他們留在工作崗位上,否則他們不但沒有生產力­,還會持續耗損社會資源。

台灣也計畫將公務人員領取退休金的計算基準嚴格化,過去是服務年資和年齡加起來要達到八十五,未來可能要達到九十或更高。但坦白說,以政府現在的財力能做的事情­實在不多。至於民間,恐怕能做的也只有讓退休年齡推遲吧!

郭至楨:

我想請教白老師,人口老化的趨勢持續,但政府配套沒有到位,從公益慈善基金會的角度,能夠給哪些協助?或是能做什麼努力?

白秀雄:

剛剛有談到,年金不是唯一,但是年金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所得安定除了能維持生活還能購買其他的服務(安養、醫療等等)。民國八十三年我在內政部的時候就­規劃了國民年金立法的案子,提交給行政院,也交給經建會協調,但是十幾年下來,還沒有結果。

在政府沒有作為之前,民間當然會持續努力,以我們基金會來說,主要是針對弱勢的婦女、兒童,但是也相當關心高齡者的安養照護。以日本來說,現在進入第二期黃金十­年計畫,他們的計畫每一項都訂得非常明確,認真執行。但是台灣卻是談了很久但卻沒有執行。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民間的力量,推動社區安養,由企業結合社區、宗教組織­的力量,從點做起。如果能有更多企業加入,就能形成一個面。現在台北縣市已經有三個點,目前也跟花蓮門諾醫院合作,希望在原住民社區、台東能找一些點推動高齡社­區。

郭至楨:

我想請教黃委員,能否由企業結合地方政府和地方醫療機構,變成社區網絡。政府能否給予企業一些優惠或配套呢?

黃偉哲:

我想企業當然是將本求利,如果沒有利益,只能靠宗教情懷。所以政府如果想要企業去做這些公益事業,一定要有租稅優惠的配套或是外勞配額的放寬,特別是針對3K產­業,我個人認為這是可能的。但如果是要政府拿錢出來,現階段恐怕很難。

郭至楨:

老人面對的問題是「兩減一加」,收入減少、消費能力減少、老化產生的支出增加。除了政府政策、公益團體,社會結構上,產業是否隨之移轉?請教傅教授,未來台灣有­近五成老年人口,台灣產業該如何轉型?

傅立葉:

西方國家中,產業轉型最順暢的是北歐國家。因為他們不是以職業為區隔的年金制度,所以勞動力轉移會比較順暢。另外,在製造業就業機會減少之後,除了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之外,北歐國家還會由政府部門推動跟社會照顧產業,不但是國內民眾所需要的,還可以提供很多跟社會照顧相關的就業機會,也形成社會照顧產業。

當然,要發展社會照顧產業,除了要引導企業朝這個方向發展,政府還必須投入一定的資源,同時透過制度降低使用這些服務的經濟障礙。

日本從一九九○年開始黃金十年計畫,前五年投入六兆日圓,後五年再投入九兆日圓,這是非常大的投資。

郭至楨: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是對於老人如何創造他在職場上甚至於社會、國家的第二春,白老師有何看法?

白秀雄:

未來會有四百萬人的退休潮,怎麼讓他們過的有價值、有尊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一直認為只要有規劃,這些高齡長輩就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再就業,可以透過社會參與的方式,例如社會服務、志願服務等等。需要再就業的人,則必須依照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規劃一些適合他們的工作。很多­國家都請年長退休者作觀光導遊或解說員,這些都可以列為我們參考。

郭至楨:

台灣的人口結構政策在哪裡?外籍配偶、人口老化都會影響國家競爭力,政府有何規劃?

黃偉哲:

台灣對於技術、白領勞工並沒有很嚴格的限制,但是對於非技術勞工限制相對嚴格,這一部分,其實有討論的空間。

另外,外籍配偶雖然填補一些年輕人口,讓老化數字比較減緩,但也造成本國女性缺乏結婚對象以及新台灣之子大量增加的問題,人口的品質會受到影響。加上找外籍配偶­者社經地位通常較低,對異國婚姻的持續也有影響。可是政府對這一塊的關注少之又少,實在令人遺憾。

在技術性人士移民台灣方面,政府雖然有開放但卻沒有鼓勵,可是外國確有相當成熟的配套,吸引這些人移居。這方面也是政府應該要加強的。

至於老年人口,政府在財政上恐怕很難做些什麼,但是應該可以提供再就業的工作機會,讓他們獲得自我實現的感覺。比方說,很多公部門退休的人,到學校去執教,一直­所在多有,可惜都未能有規劃的去做,導致很多退休族群只能做低階的工作,不但收入不多,同時也未能將他們的經驗智慧延續下去。

郭至楨:

請教傅教授,大量的外籍配偶會不會對台灣人口結構、文化發展造成問題?

傅立葉:

我想這個社會用什麼態度來因應和如何處理有關係,如果順其發展,當然可能發生問題。不過台灣社會還算蠻警覺的、政府也相當重視。

台灣一直是個移民社會,過去因為政治因素,有大量的中國移民,帶入不同文化、語言,族群問題一直是敏感、被高度重視的。

政府現在其實投入相當多的資源,比方我在當政務委員的時候,行政院設立了一個十年三十億元的外籍配偶輔導基金,希望建構一個平台,有系統的全面處理這個問題。

將來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希望它能變成資產而非負債。

郭至楨:

請三位做個總結,在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情況下,人口結構的質和量該如何取捨,找出平衡點?

白秀雄:

隨著社會進步、醫療發達,人就長壽,加上少子化,高齡社會是必然的趨勢,如何讓高齡長輩能夠老有所養,政府和企業都必須共同努力。

傅立葉:

全民要認知社會結構已經發生轉變,未來必須凝聚共同的願景和社會價值。個人和企業必須因應這樣的變化作調整,個人方面要終身學習、終身勞動;企業也要改變經營的­模式、需要更多創新。政府必須有更多前瞻性的政策規劃。

黃偉哲:

目前新生兒初生率大約是1.18﹣1.2個,人口替代率太低了,造成人口老化、人口結構改變等問題。但是政府卻無法提供足夠的誘因讓本國民眾願意生子,對外籍配­偶所生下來子女的照顧又不夠,這兩方面是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於青壯年的移民,台灣政府不夠積極鼓勵,社會也沒有敞開胸懷接納這些人。

對於老年人,如何啟動國民年金機制而且長久延續下去,是個嚴肅的課題。同時對於老人的尊重和提供自我實現感也明顯不足,政府和社會都還有努力的空間。

郭至楨:

面對台灣人口持續老化,大家都應該嚴肅面對,如果一切都企望政府,是不智的。任何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企業和人民一起努力,否則絕對無法落實和長久實行。

台灣的愛與寂寞

★☆〔此篇文章原刊登於2006年七月一日荷蘭的報紙,網址如下: http://kuso.cc/1aRe〕

這篇原文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的作者David Signer是曾在台灣待過兩個星期的一位瑞士人,在歐
洲所發表為荷文、德文的文章。
筆者知道此文章是一位歐洲友人口述給我聽的。當時我聽到此文章時,對歐洲人以自己文化來看台灣的觀感時震懾住了。但思之再三卻又時感驚訝又時感戚
戚。我請友人為我翻譯為英文,我們也去函詢問TROUW該報轉譯中文發表在網上的可能性等等,接著去函給原作者,原作者應允中文翻譯公開發表後,筆者開
始著手,但因為私人因素所以延遲了工作。

作者David Signer,1964年生,是一位歐洲的人類學家,專研人類學與社會學。走訪過中東、非洲各國,對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其以歐洲
人的文化背景與觀點來看台灣,讀者可以得見作者著實下了番工夫去瞭解台灣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與教育現況,尤其是其以不偏不倚的人文立場客觀地看台灣的
現象。在翻譯過程中,筆者與原作者通過mail。他告訴筆者無意為文使任何人不悅,但是以一個外國文化來看台灣,在某些特定事情上確實讓他吃驚。筆者不
是專業翻譯者,且轉譯了兩次不同語言,字字計較地去深入瞭解作者的寫作感情與文化背景是我努力的。

在您讀過這篇文章後,是否也正思索著作者所述的某些點正巧也碰觸到深愛台灣的你我的寂寞與愛呢?

              T.Y. (Jade) Lee於 Jan. 5, 2007

台灣有什麼樣的脈動?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像台灣一樣,工作時數每年高達2,282小時,30%的人每週工作超過62小時。台灣人口密度高居世
界第二,只低於孟加拉。雖然台灣面積小於瑞士,卻是20個最成功的工業國家之一。台灣是筆記型電腦製造的領導先驅,有世界第三大外匯存款,也是手機密度
最高的地區(平均每人擁有1,14支手機)。然而,只有三個國家的性生活是少於台灣,且根據「Elle」雜誌研究指出,台灣女性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台
灣同時也是最多戴近視眼鏡的國家。

這些現象之間彼此有何關聯呢?20年前台灣從獨裁轉型為民主,現代化與自由化同時快速進行。也因此,嚴謹的儒家工作倫理與同志酒吧、刺青商店同時存
在。多彩的道家廟宇,就在電子產業的玻璃維幕高樓及24小時營業的超市旁邊。自從毛澤東的對手蔣介石1948年退守到台灣,中國就一直把台灣視為叛逆的
一省。如果自由化繼續進行,二十年後的中國可能就像現在的台灣。而連同附近城鄉合計約有800萬人口的台北,就是北京現代化後的願景。

家庭是台灣社會變遷中特別引起注意的生活範疇。在許多家庭中,夫妻兩人不只是長時間工作,甚至在不同城市工作,且保有各自的住處,只在週末見
面。

由祖父母帶大的小孩,其價值觀也因此來自幾乎是與現實脫節的世界。

對台灣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比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來得重要,因此孩子們常常在晚間也必須承受許多額外的課程。

我在台北時拜訪了一位外科醫生,他六歲的女兒已經在學校學英文,但是在晚間,她除了必須再學英文之外,還有畫畫、舞蹈和鋼琴。她很驕傲地不用樂譜就
彈得出古典曲子。八月,他們全家會到美國去,讓女兒參加兩週的暑期營隊,以增進英文能力。我問這個父親,難道他不怕給孩子太多壓力?不是常聽說,日本孩
子因考試失敗感到羞恥而自殺嗎?

「是的,有時所有努力會化為烏有。」醫生說,「比如有些鋼琴神童,十四歲就能將琴彈得很完美,但到了25歲時,他們彈琴的技巧則無異於從十歲才學起
的水平。」

這父親也提到在他的周遭環境中,父母與父母之間無法避免的競爭,他甚至用了「全副武裝」這樣的字眼。一胎化在中國是政策,在台灣則成了可以自由選擇
的目標,和大家庭比起來,當然就會把更多時間和金錢花在提昇唯一的孩子身上。

強調教育與成就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國家的特質,例如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台灣不僅也是如此,更由於歷史背景因素,台灣人希望展現給世界的是一
個更好的中國。

從1895年到1945年台灣被日本佔據,接著被中國接收。二次大戰後毛澤東戰勝國民黨的蔣介石,蔣介石帶著150萬人民眾(大多數是有高教育水準
的上層階級)、50萬軍人和國家寶藏來到台灣。毛澤東和蔣介石都自視為中國的唯一代表。

至今台灣的正式官方名稱為「Republic of China」。

美國高度武裝台灣以對抗共產主義的中國大陸,蔣介石直到1975年過世為止,不曾改變他收復中國的目標。

台灣有2,400萬人口,大陸13億,這個海島有世界超強的經濟,但是在政治上卻是孤立的,台灣甚至沒有聯合國觀察者的身份,只被27個國家所承
認,像是帛流、吉里巴斯共和國和史瓦濟蘭等。這是因為大陸拒絕和承認台灣的國家有外交關係,特別是今天,誰承認了台灣就無異與大陸為敵。

在台灣可以感受到中國以一種矛盾的方式存在。中國就像一個大哥,台灣想要和他保持距離,可是這位大哥卻又權威性地不肯離開。台灣尊重人權、沒人苦於
饑餓、有言論與媒體自由;台灣進步、民主、自由、國際化、後工業化、後現代化;總之,是一個更好的中國。在台灣可以察覺到一種清醒、一種警覺,這情形讓
人想起以色列。這個中東國家除了強調它的合法性之外,也要表現得比敵對的鄰邦更好。可是台灣人民則更像是一架使勁飛翔的噴射客機,只要把速度減慢到某個
程度,就會墜落。

  Sheena Chang是中國時報的編輯,女兒四歲時已經上英文的課外補習。她希望女兒能讀國立大學。國立比私立大學更好而且更便宜。這導致一個
弔詭的現象:特別是受高等教育且較有錢的父母,他們能提供孩子額外的課程學習,讓孩子能進入收費少的「好」大學;而低社會階層的孩子則只好去「壞」的大
學。久而久之,自然會加深貧富懸殊與城鄉差距。

  Sheena Chang還展示了另一個台灣紀錄:根據她的統計,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她把自己和與她同樣的人稱為
「pm people」。

「我從下午兩點開始工作,在晚上十點回家。」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
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她這種不帶情感的客觀陳述,讓我小心地問,這樣不會損害孩子的健康嗎?

「也許是。」她說,「但這讓孩子有更強的抵抗能力,也能學會處理將來的壓力。

最大的問題是,祖母寵壞孩子,她們只餵給食物但不教任何事。」

作家Yen Minju告訴我,她在讀書時,因為家裡還沒有洗衣機,所以必須在洗衣板上搓衣服。為了利用時間,她把寫上英文生字的紙片貼在一旁,可
以一邊洗,一邊背。

某晚我和一位精神科醫生一起泡溫泉(就在卡拉ok旁邊。卡拉ok是台灣人喜歡的娛樂活動之一)。晚上十點時,他說他必須回家去幫女兒複習功課。「在
這個時間?」我很驚訝。「當然,明早九點她有化學考試,我得幫她再複習一次。」

一個長時間住在台灣和中國的瑞士女人告訴我:「對這些人來說,重要的是錢和吃,愛與性不重要。如果有人說我愛你,那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他給你一
塊盤子裡的肉,你就知道,你對他來說很重要。」

台灣人的情慾是不容易瞭解的,人們不善於表現情感。除了台北市中心之外,很難看得到成雙成對的人手牽手或是交換溫柔情感。但另一方面,卻可以看到檳
榔西施穿著比基尼泳裝坐在玻璃櫥窗裡。由於有個綠色心形霓虹燈,所以遠遠就可以認得出來。你停下車,她走出來,彎下身軀面對你打開了的車窗,你可以從她
深裁的前襟看到裡面。她踩著高跟鞋,扭動臀部,走回去拿你訂的東西,然後帶著誘惑的微笑遞給你檳榔。嚼檳榔後出汗與暈眩的快感則是完全的快樂。

這些檳榔西施以雙倍的價錢賣出檳榔,計程車和卡車司機則視為當然。檳榔西施通常散佈在看不到溫柔的鄉間,自由台北的市長則試著阻止她們在市中心營
業。

還有,賣傳統中藥的人把情慾當成促銷的工具,同時提供神奇的中藥及「輕裝」的女孩。最讓人驚奇的是,這些「性感女孩」也在婚禮甚至葬禮上出現!那通
常是由汽車和卡車組成的車陣,其中一部車上是亡者的棺木,另一部是哭號的女人,在第三部車上,則可以看到跳豔舞的性感女郎。包括孩子們在內的觀眾群,顯
然不認為,一場「桌上熱舞」的氣氛與對死者的哀傷有任何衝突。「家屬付許多錢給這樣的表演,才能讓許多人來參加葬禮並懷念亡者。」這是當地人所告訴我
的。

因著窄小的空間,情侶或甚至是夫妻要有個獨處的地方,並不容易。直到上學年齡,孩子都還和父母親睡在一起。長久以來,MTV是個深受喜愛的,可以私
密約會的地方。在包廂中依自己的喜好選擇要看的電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檢查制度,包廂不再可以關門,檢查人員隨時可以進入,所以情侶改到公園或
KTV。 KTV是有許多房間的建築,情侶或是親朋好友可在裡面唱卡拉OK,也可以點飲食,但是服務人員依然可以隨時進來。不過每個包廂中又有一個引人
注意的,很大,且可以上鎖的洗手間。人們對Motel的需求已有好一段時間,可以相當便宜地在那裡築起愛之巢,三小時約三十歐元。缺點是離市中心較遠,
需要自己有車。

相較之下,要找個好的餐廳就容易得多了。在飲食方面,台北有著地理上的優勢。日本、中國、韓國、泰國、美國、歐洲及台灣原住民的菜餚錯綜交織。台北
有無數個餐館,甚至於焚化爐煙囪頂端都還有旋轉餐廳,叫做『摘星樓』。

對台灣人而言,食物與性之間顯然有某種緊密的關係。每上兩道菜就可以聽到,「這是特別對男人重要的食物」。這些地方上的珍饈,包括牛眼、幼蜂、燕
窩、炸蟋蟀、鹿鞭、魚翅、海參、香菇、胎盤、未孵化的生雞蛋、人蔘、熊掌、鴨舌、海馬、尤其是蛇。週末在華西街夜市可以大開眼界:一條掛在繩子上面活生
生的蛇,被人完整地將皮剝下來,滴在杯中的蛇血則提供觀眾品嚐。然後殺蛇人也取出蛇膽,把膽汁擠入杯中,黏黏軟軟的膠狀物據說很健康,能提高性慾;宰蛇
的人還用筷子在他兩腿間清楚地示範。在他後面是些老饕就著露營的小桌子,
正在喝蛇湯、龜湯。

不過女人並不因此而快樂。

  Chang Mei-Ling,三十多歲,單身,讀羅馬語言學系並在法商公司工作。她說,高教育、好職業、高所得等等在男人身上加分的條件,在她卻
成了減分;此外她也長得相當高。但是台灣男人要教育程度比太太高,收入比太太高,而且也要比太太高過一個頭。她自己或許也同樣這麼希望。而能夠符合這些
條件的少數人往往有許多工作,所以沒時間去找另一半。

  Chang Mei-Ling曾有過一次婚姻,她要小孩,但他不想要。他說要先賺到一百萬美金。他們很難得見到面,當她發現,他和女同事有曖昧的關
係時,她便離婚了。「這裡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事業。」她說,「大部份的台灣男人都如此,一些人為了女人試圖改變他們自己,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便放棄了,
因為他們覺得,女人從他們身上帶走了一些東西。」

當她還在孩提時,她的父母總是力圖打拼事業,家裡通常是長女負責照顧弟弟妹妹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麼伶俐和獨立。」她說,「因為我們是在沒有父
母照應下長大的。」

下週Chang Mei-Ling會參加一個「驅動旅行」。她的公司請最好的十二個員工去夏威夷。她還和家人住在一起,外出的活動就只是和客戶吃飯
或去卡拉OK。

她不像大部份坐辦公室的女人去逛街或買高價的名牌衣服,而是把薪水花在小豬毛絨玩具的收集及旅行上。去年她和母親到一個太平洋上的小島去渡假,住在五星
飯店裡。

有一次她說:「你以為我們的社會是如此多彩多姿與自由?其實它只是看似如此,因為我們沒有根。我們的父母移民來台灣,卻沒有家的感覺,今天他們不再
試圖去瞭解來由。我們都是孤兒,我們的孩子也會一樣。」她也說:「許多人工作到晚上十點,他們必須如此,是因為內心空虛,他們夢想在五十歲時存夠錢以便
退休,然後死於無聊。」

台灣社會的差距與不同時代面貌並存的情形令人感到困惑。一種超現代,而讓歐洲顯得老態龍鍾的情形是,台北一半面積都已是無線區域網路的範圍,甚至在
捷運裡也能收發電子郵件。台北市長要建造世界上第一個無線網路城市。許多人的手機有GPS系統,即使迷路了也可以從手機中找到方位。過馬路時,綠燈裡一
開始有個小小的人閒適地走著,在他上面是倒數計時器,然後那小小人越走越快,直到最後像發瘋似地狂奔。

在許多計程車裡,你還可以在前座椅的頭靠上看電視,所以才不會浪費時間,就是講求效率。一個台灣人告訴我,她曾在德國參加婚禮。

「妳覺得怎麼樣呢?」

「真可怕。好像永遠不會完!」對她來說,甚至連婚禮都要講求快速。

有些餐廳中的桌子有電視螢幕,可以邊吃邊看百種節目。許多飯店房間裡的臥房和浴室用玻璃分隔。是要讓人從床上就可以看到美女入浴?不,正相反,你甚
至可以從浴室或廁所裡看電視!

另一個驚奇科技是508公尺高的台北101,它擁有每小時60公里,世界上最快的電梯,在幾秒內就可以抵達80層樓高,你卻沒什麼感覺。電梯內有壓
力平衡的裝置。

「我們必須一直是最好的」,Chang Ming-Lei簡單明瞭地做評論。

台北101是依照風水理論建築而成的,那是以傳統原理避免無形沖煞的知識。根據這樣的知識,入口和出口處不可相對,否則就會有訪客進入大樓後又立刻
出門的風險。根據風水理論,居住在路沖的大樓中是很不好的,可是對一樓的商店卻有好處。轉化負面的影響是把八卦鏡掛在窗上。台灣人很小心,儘量避免生活
上不好的事情發生。街上到處是監視器和緊急紐,大部份的陽台裝設鐵欄杆,不過有個居民對我說,發生火災時,這些鐵欄杆卻讓人無法逃走。這人還說,八卦鏡
的作用就像光線,可以轉移不好的東西或反射回去。

台北101由每節八層樓的節段所構成。八是中國人的吉祥數字,四是不吉祥的,所以沒有四樓。台北101看起來像是一節節垂直重疊內插的竹子,中空而
有彈性,卻仍然堅固,象徵堅毅與進步。內部有個660噸重的鋼球,地震時會晃動卻不斷裂。就像在風中佇立的竹子。

我不斷聽人說:「只有懶惰和孩子多的是窮人。」這個超資本主義社會裡,在店前燒錢的那些人也是個驚奇點。這種錢不是真正的鈔票,而是看起來像錢的紙
鈔。他們在商店前的鐵桶裡燒紙錢,祈求好財運。不久之前出現所謂的「環保紙錢」,煙較少,但賣價也就更貴。

在資訊科技產業大本營的台北,有許多孔廟、道宮和廟宇,這些往往也是取得神諭的地方。和瑞士教堂不同的是,年輕人也來廟宇。例如週六中午,許多帶著
Gucci或LV皮包的年輕女人在購物前到廟裡來,供上鮮花和訂婚餅。這裡也有管姻緣的神,女人就在那裡求籤求問她們的未來。

有一晚我到一個廟裡,在廟前有一種可以行駛的神龕。「神過生日的時候,把神放進車裡,到處開著走。」有人這麼告訴我,「現在神在大陸,明天回來,到
時候會有遊行。」

第二天的遊行是個盛大的熱鬧場面,有鞭炮、紅色孟加拉火把、可行駛的、裝飾燈光的電子琴、閃爍不停的強光、煙火、鈸、鼓、吵雜的擴音器。神是彩色的
木雕,坐在左右晃動的長轎子裡,被抬著到處走。轎子有刺眼的霓虹燈管,電源是由一個在後面推著的,發出難以忍受噠噠聲的發電機所提供。范、謝兩人通常是
廟裡的守護神,在遊行隊伍裡卻成了主角。

謝,有張黑臉。范,有長長外吐的舌頭,而且身體高得讓打扮成他的人只能從衣服上的洞向外看,並且要挺胸,以頭來保持平衡。這兩人的外表可由民間傳說
來解釋:范、謝曾約好在橋上相見,謝早到了,在等候時,因看橋下的水身體失去平衡而跌入水中。當范抵達時,發現他的朋友早已死去。痛苦之餘,范用雙手勒
死自己。這是為何他的舌頭吐出這麼長來,而謝的臉在水中成了黑色。台北人說,這兩人夜裡帶著鐵鍊在艋舺附近巡邏,看到了小偷就把他們吞掉。艋舺一帶的犯
罪率的確比其他地區低。

台北有好些紀念國家英雄的地方,中正紀念堂和國父紀念館也在其中。這兩個建築物內有巨大的廳堂和大於常人的塑像,塑像前面站有衛兵,塑像四周空曠,
彷彿讓不朽者和平常人的生活有了適當的距離。令人驚訝的是,居民如何對待這種強烈要求展現崇敬的地方!

只要在整個城市還相當安靜的清晨五點去到紀念館,會突然看到某種型態的嘉年華會。從許多不同的擴音器傳出進行曲、嘻哈、國樂、鄉村、探戈等等不和諧
的刺耳聲音。有的團體練太極拳,有的練劍,有的就在晨曦中跳社交舞。一對銀髮夫婦互丟粉紅色飛盤。這裡有幾百個人。有人穿和服,有人穿得像啦啦隊,也有
人穿像唱饒舌歌的人,有特大的褲子和鴨舌帽,背後還印著「Gung Fu NewFashion very good」。好多人都已經上了年紀,他們對
我說:「你猜猜我幾歲?」大多數人的年齡看起來比實際年輕一半。也有年輕人練習目前最流行的薩爾薩舞。這些熱鬧場面都發生在台北101底下。上班族穿西
裝打領帶,急行穿梭在練習功夫和太極拳的人群中。沒有人去組織這些活動,有的人雖規律地來參加,團體卻也常有異動。

七點,衛兵踢著正步出現。他們在國歌聲中升旗。霎那間每個人都停下來,做敬禮姿勢。幾分鐘後,紙傘舞、有氧舞蹈、搖滾、氣功等又再度開始。石雕的、
青銅的孫逸仙(也就是「國父」)正坐在公園四處,恬淡地看著這一切。

在忠烈祠每天都有十五分鐘守衛換崗的精彩節目。結尾部份,他們像機器人一樣僵直而機械化地把槍支互拋好幾次,每一個接手都是精準而完美,是種穿制服
的水上花式表演。然後他們站在平台上一個小時,像雕像一樣完全不動,連眼也不許眨。有時助手幫他們擦汗或拉正肩飾。

這些守衛都是軍人。有個士兵告訴我,台灣有兩年的兵役期,只有成績好的會被選出來,訓練半年,每天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然後在這裡站四個月,換另
外一個地方,再站四個月。練習的時候常常出事,特別是拋槍的動作。不久前有人傷了前額。最危險的是刺刀,兩個月前有個新手甚至削掉了一隻耳朵!有了疤
痕,就不可以站在台上了。做錯了,怎麼辦?「如果是小錯誤,必須面壁一小時。如果沒接到槍,假期就會被取消。」必須在太陽下一動也不動地站好幾個鐘頭的
時候,都想些什麼呢?「儘量想些美好的事情。」

在一個下雨的午後,我去拜訪了Peng Wu Chih,他是台灣著名的太極和中國功夫教鍊之一。Andy Hug也曾經是他的學生。

他原本是醫生,後來改學中醫,最後專注於亞洲各種武術。他是功夫大師Liu Yun-Qiao(蔣介石的首席護衛)的最後一個學生,在Liu
Yun-Qiao生命中的最後幾個月照顧他,而Liu Yun-Qiao在最虛弱時也只能用筷子教他。

快速太極是Peng Wu Chih的一個專長,他強調,原始太極並不像現在的龜速慢移,而是快速的。在餐廳中主菜和點心之間的空檔,他在桌子旁邊
示範給我看。整套拳只花了幾秒鐘就完成。Dr.Peng喜歡速度,也因此而成名。在我們上車之前,他說:「扣緊安全帶,我開車像007」。這當然是有那
麼點誇張。他談到「氣」-生命的力量,說:「冥想不是從世界撤回,而是留在那裡。對手需要兩秒,你必須在半秒內便完成。再忙,也不可失去中心點。」有次
他握住我的手腕,不緊實,但我感到那無窮的力量,就像是踩下法拉利的油門:只要願意,他可以在瞬間殺了我。

一個他的學生說:「在第一堂課他告訴我說:我要殺了你!他也做到了!在這堂課裡,我的內在死了,他毀了我的價值觀。武術最重要的是謹慎專注,所以你
必須擺脫你的過去。」

  Peng Wu Chih 以一個小故事結束談話:「兩個人死了,上帝問他們,希望來世有什麼?第一個說:我要有許多錢!第二個說:我要給許多錢!
第一位轉世成為一個乞丐,第二個成了百萬富翁。」

我在五月一日尋找示威的群眾,卻徒勞無功,這裡沒有工人示威這回事。台灣是新自由主義者的夢想,不久前都還沒有失業保險(因為幾乎沒有失業人口-至
少官方是這麼說)、沒有健康保險、沒有退休保險、沒有社會福利。每件事都由家人自己安排。有些人甚至把一部份休假「送」給公司。建築法規似乎也不太明
確。對於建築師而言,台北既是夢想也是惡夢,因為什麼都可能(女人手提包形態的建築。業界的高潮!)。

雖沒有工人示威,卻恰巧是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華盛頓期間,所以台北法輪功有個遊行活動。這個亞洲最大的精神性組織,在中國是被禁止的。

最近有個醫生公開說,他曾在中國的一個集中營裡工作,數萬名法輪功成員不但必須做苦役,有些還被活生生地把器官取出來賣掉。

是反中國的宣傳嗎?無論如何,這樣的新聞嚇壞台灣人,也讓他們記得,自己的富裕生活不時遭受威脅,就像是站立在懸岩上的小花園。直到十年前台灣仍有
比中國還高的國防費用,但今天中國卻有台灣三倍之多。600枚飛彈指向台灣,每年還要再加上75枚。只要台北在「正式獨立」的禁忌議題上有一個政治上錯
誤的用字,或許在北京就會有人按下紅色按鈕。

最近中國付給太平洋的小島諾魯一億五千萬美元,讓他們放棄台北而和北京建交。台灣很難跟得上,只能試著在正式關係之外,讓自己(特別在經濟上)無可
取代。這就要花更多的精力並且也是寂寞的工作。

最後一天我們開車去「兒童育樂中心」,那是種亞洲華德迪士奈樂園,是一個美麗的、花了相當多錢建造的地方,卻看不到遊玩的兒童。一個都沒有!「現在
的小孩喜歡在家玩電腦」,一個管理員告訴我們。另一個則說:「大部份的孩子晚上都還有課。」門口守衛說:「父母沒時間帶孩子來。」

在回程的路上我捕捉到一個景象:無人的遊樂場中,一個穿著西裝的男人坐在鞦韆上打著手機,而雨滴也開始落下。

老化社會如何促進政客加碼福利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最新統計,到今年9月底,台灣65歲以上老人人口數為226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占總人口比率也增加到9.9%,也就是每10個人­就有1個人是老人。
台灣老年的社會福利制度非常不完善,並不能保障晚年有尊嚴的生活,老年族群應如何加重左右政治人物的選舉權,要求政府對未來老人福利制度提出承諾。
在現今社會中,年齡似乎變成人類的原罪,「問題」也成為「老人」的社會符號。這種老年問題化的社會福利的策略,雖然一方面可能解決某些生活有問題的老人問題,卻­也有意無意的在老人身上烙下負面的印痕,影響所及,高齡者很容易被迫退出公領域,包括經濟生產、政治決策、社會參與,甚至被推擠到社會的幽暗角落。
政府引進的外勞政策每年已達30萬人,然據研究分析將近一半是擔任老年與幼兒看護的角色。銀髮族如何不再是被現今社會認定為『五等國民』...等吃飯、等睡覺、­等病折磨、等痛苦、等死...只有自組爭取銀髮族社福權利團體才有辦法獲得目前台灣社會的尊嚴。
全美11月年度選舉到來之前,給大家介紹一個美國最大的老齡組織----美國退休者協會AARP。人們說這個組織的成員在美國最具選舉和投票潛力,許多政治家在­想獲得選舉成功之前,其競選活動和競選主張裡,多數都要反映出這個組織成員的心聲。或者說,如果候選人贏得了這個組織成員的支持,其競選不說是穩操勝券,至少也­是具有成功因素了。

AARP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和無黨派老年人組織。全名為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AAPR.org),平均年齡為65歲,一半多人數為女性,全美50歲以上人中,有25%是這個組織的成員,大約有3千5百萬會員,4萬人居住­在海外。組織旨在介紹和推進社區各種機會為大批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質服務,促進立法和實施權益以及傳播相關信息。總部設在華府DC,各州設有分部,海外設有聯絡處­,目前擁有2500多個分部,各個分部20-3000人數不等,通過僱員和義工專家的服務,加強同聯邦政府以及各個部門社會機構的聯繫,反映公眾意見,促進立法­和政策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