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郭至禎先生發表的文章值得大家省思:
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郭至楨,我們今天要探討一個嚴肅、隱憂的問題,也就是台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根據內政部統計,近五年來,人口初生率下降近三成,更往前推一點,民國五十年代,台灣每年新生兒約四十萬,但是這幾年,每年新生兒大約只有二十萬左右,平均每個婦女一生只生育1.18個人。
不但新生兒減少,人口結構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根據統計,二○五○年時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可能會佔總人口的41%。高齡化和少子化兩個趨勢將對台灣產生很嚴重的衝擊,因此,我們今天邀請白秀雄、傅立葉、黃偉哲三位來賓和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郭至楨:
首先,我想先請教傅教授,台灣人口結構變化原因在哪裡?
傅立葉:
幾乎所有經濟先進的社會都共同面臨高齡化問題,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經濟進步帶動公共衛生、醫療科技水準的提高,導致人的壽命延長;以及女權意識提升、生育率下降。但是西方國家人口老化的速度沒有台灣這麼快,從高齡化社會(7%)變成高齡社會(14%),台灣和日本一樣,只花了二十六年(預計二○一八年),但是西方社會都花了半個世紀甚至一個世紀才經過這個歷程。
而且西方社會在二十世紀初就發展了老人年金制度,可是台灣老人年金、長期照護制度到現在都還不健全,所以我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解決這些問題,面臨的挑戰非常大。
郭至楨:
為什麼台灣社會人口老化的速度會這麼快?
傅立葉:
台灣在二次大戰後有大量移民來到台灣,他們已經進入老年階段,而他們的下一代(戰後嬰兒潮)也將在未來十到十五年進入老年階段。而台灣少子化的速度又快,以致於台灣從高齡化社會(7%)變成高齡社會(14%)的速度是西方社會的好幾倍。
郭至楨:
社會福利政策和老人安養政策要如何調配才會比較理想,才能避免國外一些社會福利國家因為老人安養而造成高負債比?
白秀雄:
一切的政策都應該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出發點,台灣在老人安養方面實在做的還不夠,不論比例、設施、教育、年金制度都不足,未來加強的空間還是很大。
郭至楨:
我想請教黃委員,國會中對於人口老化有沒有因應的政策方向?
黃偉哲:
人口年齡老化除了是個數學問題,同時也是個社會問題,但是在政治人物眼中,這會變成一個政治問題。
一九九二年的立委選舉,首次有候選人把敬老年金列為政見主打,結果他囊括十萬五千票,高票當選立委。第二年(一九九三年)的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將敬老年金列為共同政綱,後來當選的民進黨縣市長也都發了幾個月,後來因為財政問題,無法延續。不過這也顯示出這項政見是有票的。但是過早提出這項政見,卻沒有適當的財務規劃,加上軍公教退休津貼,對政府財務造成很嚴重的負擔。以九十三年軍公教退休津貼為例,包含利息補貼、月退,差不多兩千三百億,相當於當年綜合所得稅的總收入。更何況軍公教退休津貼發放的高峰期還沒有到,要一百零幾年才到。所以說,當時的政治訴求造成現在善門易開難閉的窘境。
戰後嬰兒潮其實在台灣還有一段時間才退休,可是二次大戰後移居台灣的人卻早已邁入老年階段,所以以數學問題來講,台灣在明年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0%;以社會問題來講,對於老人安養、退休財務規劃、政府財務支出都準備不足;從政治上來講,政治人物當然想抓住這群選票,抓住選票最直接的方是就是發錢,但是財務上卻沒有足夠準備。所以從這三個角度來看,老人問題如果不好好處理,將會影響到社會安定、國家向前邁進以及國家競爭力。
郭至楨:
國家面對老人問題不能只用老人年金來解決,老人還有很多需求。退休金的錢要誰出,政府還是人民,是否應該有妥善的規劃?我想請教傅教授,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政府應該在退休金、老人安養、照護上做些什麼事情?
傅立葉:
我們把老人問題抽離到比較高的層次來看,到二○五○年時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可能會佔總人口的41%,當一個社會有四成的人口是老人,更必須保障老人的經濟,因為這些老人如果沒有獲得經濟保障,就不能正常消費,四成的人口不能正常消費,就會影響內需市場,破壞整個經濟體制。
所以,未來必須增加老人的就業機會以及適合老人的就業職種,同時必須考量到老人的工作密度比較低,不可能像年輕人一樣每週工作四十小時。一旦老人有收入,配合年金制度,他就能正常消費。
老人需要安養照顧服務,這也是一種產業,可以提供很多就業機會,同時降低老人使用這些服務的經濟障礙。
郭至楨:
我想請教黃委員,就社會結構的發展上,面對人口老化,台灣社會應該如何轉型?
黃偉哲:
台灣社會老化比其他國家快的原因是我們活的久、生的少的速度比人家快,但是在目前的政治現實之下,我們能做的事情,說實話也比別人少。不過還是先看看國外怎麼面對老年社會。
以日本來說,過去相當嚴格執行移民政策,門開的非常小,但現在已經計畫在三年內會開放外國非技術性移民,這當然是一個不得不的政策,因為日本政府沒辦法鼓勵年輕人多生孩子,所以只好讓年輕移民來和緩人口老化帶來的衝擊。
再看英國,他們計畫二十年內會將退休年齡從六十歲延長到六十七歲,雖然必須付出比較高的工資、社會保險,但仍希望將他們留在工作崗位上,否則他們不但沒有生產力,還會持續耗損社會資源。
台灣也計畫將公務人員領取退休金的計算基準嚴格化,過去是服務年資和年齡加起來要達到八十五,未來可能要達到九十或更高。但坦白說,以政府現在的財力能做的事情實在不多。至於民間,恐怕能做的也只有讓退休年齡推遲吧!
郭至楨:
我想請教白老師,人口老化的趨勢持續,但政府配套沒有到位,從公益慈善基金會的角度,能夠給哪些協助?或是能做什麼努力?
白秀雄:
剛剛有談到,年金不是唯一,但是年金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所得安定除了能維持生活還能購買其他的服務(安養、醫療等等)。民國八十三年我在內政部的時候就規劃了國民年金立法的案子,提交給行政院,也交給經建會協調,但是十幾年下來,還沒有結果。
在政府沒有作為之前,民間當然會持續努力,以我們基金會來說,主要是針對弱勢的婦女、兒童,但是也相當關心高齡者的安養照護。以日本來說,現在進入第二期黃金十年計畫,他們的計畫每一項都訂得非常明確,認真執行。但是台灣卻是談了很久但卻沒有執行。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民間的力量,推動社區安養,由企業結合社區、宗教組織的力量,從點做起。如果能有更多企業加入,就能形成一個面。現在台北縣市已經有三個點,目前也跟花蓮門諾醫院合作,希望在原住民社區、台東能找一些點推動高齡社區。
郭至楨:
我想請教黃委員,能否由企業結合地方政府和地方醫療機構,變成社區網絡。政府能否給予企業一些優惠或配套呢?
黃偉哲:
我想企業當然是將本求利,如果沒有利益,只能靠宗教情懷。所以政府如果想要企業去做這些公益事業,一定要有租稅優惠的配套或是外勞配額的放寬,特別是針對3K產業,我個人認為這是可能的。但如果是要政府拿錢出來,現階段恐怕很難。
郭至楨:
老人面對的問題是「兩減一加」,收入減少、消費能力減少、老化產生的支出增加。除了政府政策、公益團體,社會結構上,產業是否隨之移轉?請教傅教授,未來台灣有近五成老年人口,台灣產業該如何轉型?
傅立葉:
西方國家中,產業轉型最順暢的是北歐國家。因為他們不是以職業為區隔的年金制度,所以勞動力轉移會比較順暢。另外,在製造業就業機會減少之後,除了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之外,北歐國家還會由政府部門推動跟社會照顧產業,不但是國內民眾所需要的,還可以提供很多跟社會照顧相關的就業機會,也形成社會照顧產業。
當然,要發展社會照顧產業,除了要引導企業朝這個方向發展,政府還必須投入一定的資源,同時透過制度降低使用這些服務的經濟障礙。
日本從一九九○年開始黃金十年計畫,前五年投入六兆日圓,後五年再投入九兆日圓,這是非常大的投資。
郭至楨: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是對於老人如何創造他在職場上甚至於社會、國家的第二春,白老師有何看法?
白秀雄:
未來會有四百萬人的退休潮,怎麼讓他們過的有價值、有尊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一直認為只要有規劃,這些高齡長輩就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再就業,可以透過社會參與的方式,例如社會服務、志願服務等等。需要再就業的人,則必須依照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規劃一些適合他們的工作。很多國家都請年長退休者作觀光導遊或解說員,這些都可以列為我們參考。
郭至楨:
台灣的人口結構政策在哪裡?外籍配偶、人口老化都會影響國家競爭力,政府有何規劃?
黃偉哲:
台灣對於技術、白領勞工並沒有很嚴格的限制,但是對於非技術勞工限制相對嚴格,這一部分,其實有討論的空間。
另外,外籍配偶雖然填補一些年輕人口,讓老化數字比較減緩,但也造成本國女性缺乏結婚對象以及新台灣之子大量增加的問題,人口的品質會受到影響。加上找外籍配偶者社經地位通常較低,對異國婚姻的持續也有影響。可是政府對這一塊的關注少之又少,實在令人遺憾。
在技術性人士移民台灣方面,政府雖然有開放但卻沒有鼓勵,可是外國確有相當成熟的配套,吸引這些人移居。這方面也是政府應該要加強的。
至於老年人口,政府在財政上恐怕很難做些什麼,但是應該可以提供再就業的工作機會,讓他們獲得自我實現的感覺。比方說,很多公部門退休的人,到學校去執教,一直所在多有,可惜都未能有規劃的去做,導致很多退休族群只能做低階的工作,不但收入不多,同時也未能將他們的經驗智慧延續下去。
郭至楨:
請教傅教授,大量的外籍配偶會不會對台灣人口結構、文化發展造成問題?
傅立葉:
我想這個社會用什麼態度來因應和如何處理有關係,如果順其發展,當然可能發生問題。不過台灣社會還算蠻警覺的、政府也相當重視。
台灣一直是個移民社會,過去因為政治因素,有大量的中國移民,帶入不同文化、語言,族群問題一直是敏感、被高度重視的。
政府現在其實投入相當多的資源,比方我在當政務委員的時候,行政院設立了一個十年三十億元的外籍配偶輔導基金,希望建構一個平台,有系統的全面處理這個問題。
將來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希望它能變成資產而非負債。
郭至楨:
請三位做個總結,在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情況下,人口結構的質和量該如何取捨,找出平衡點?
白秀雄:
隨著社會進步、醫療發達,人就長壽,加上少子化,高齡社會是必然的趨勢,如何讓高齡長輩能夠老有所養,政府和企業都必須共同努力。
傅立葉:
全民要認知社會結構已經發生轉變,未來必須凝聚共同的願景和社會價值。個人和企業必須因應這樣的變化作調整,個人方面要終身學習、終身勞動;企業也要改變經營的模式、需要更多創新。政府必須有更多前瞻性的政策規劃。
黃偉哲:
目前新生兒初生率大約是1.18﹣1.2個,人口替代率太低了,造成人口老化、人口結構改變等問題。但是政府卻無法提供足夠的誘因讓本國民眾願意生子,對外籍配偶所生下來子女的照顧又不夠,這兩方面是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於青壯年的移民,台灣政府不夠積極鼓勵,社會也沒有敞開胸懷接納這些人。
對於老年人,如何啟動國民年金機制而且長久延續下去,是個嚴肅的課題。同時對於老人的尊重和提供自我實現感也明顯不足,政府和社會都還有努力的空間。
郭至楨:
面對台灣人口持續老化,大家都應該嚴肅面對,如果一切都企望政府,是不智的。任何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企業和人民一起努力,否則絕對無法落實和長久實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